战国时期楚帛书图像

所属分类:了解美术 > 国画知识 > 正文

战国时期楚帛书图像

 

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绘画。在1942年被盗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横38.7厘米,纵47厘米。帛书的四周绘有12个神像,每边三个,均头部向内,足部向外,四角各绘有一种植物,神像及植物用墨线勾成。神像为彩绘,有青、棕、朱等颜色,植物的颜色分别为青、朱、白、黑四色。帛书中间部分是两大段墨书文字,四周的十二神旁边各有一小段文字,共900余字。十二神呈战国时期以楚为中心的南方美术典型的复合造型,即每个形象都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形象元素复合而成,具有动物合体或人兽合体的特征,如蛙蛇复合、吐舌长角、三首一身等状,为他处罕见,故难确定名称。联系帛书文字论述了天象与人间灾祸的关系、四时和昼夜形成的神话,并提及女娲、炎帝、祝融等南方信仰的主神,可认为十二神是楚国泛神观念和崇尚巫术风俗的产物。十二神和四种植物可能与四时(四季)顺序、四方位置的对应,它们表明某一时序相当于某一方位,每个形象可能深刻地蕴藏了广义楚文化的丰富内涵,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四时、四方观念的形象体现,显示了先秦美术通过形象位置体现含意与功能的一般特征。

 

帛书又名缯书,质地为白色丝帛,现为美国私人收藏。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清理帛书出土的墓葬,判明其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帛书保存了丰富的绘画形象,它们单个的造型方式和整体的结构方式对汉代美术都有一定影响。

 

相关知识 - 技法

清代宫廷绘画

清代宫廷绘画的分期、清代宫廷绘画的画家、清代宫廷绘画的作品。中国清代时期的宫廷画家创作的作品及由此形成的流派和风格。
 国画知识

战国绘画

战国绘画:历史发展、绘画的记载、绘画实物:绘画艺术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画家和匠师以汉族为主,同时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
 国画知识

秦汉绘画

秦汉绘画的发展、绘画遗存及其绘画成就与影响:绘画的广泛应用于宫室屋宇和墓室,无疑是在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绘画极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绘画所表现题材和领域
 国画知识

明代时期的绘画

明朝时期绘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明代时期的画论著述比以前的丰富,不仅画史、画论众多,还出现了丛书辑录,题跋、笔记也多成为专集。
 国画知识

清代时期的绘画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清代的民间绘画以乾隆、嘉庆年间最发达,尤其是在工商业经济繁荣的小城镇。
 国画知识

长沙楚墓帛画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帛画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出土于战国中晚期楚地,保存完整的是湖南长沙出土的两件。一幅定名为《人物龙凤》,一幅定名为《人物御龙》。
 国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