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儿童美术教育

所属分类:了解美术 > 绘画知识 > 正文

中国近代儿童美术教育

 

清末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幼儿教育,包括从胎儿到6岁儿童的教育,妇女怀孕应入“人本院”,婴儿在育婴院养育,3—6岁儿童则进慈幼院。康有为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但以大同理想改良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1912年任教育总长时提出《对教育方针之意见》,致力于通过美育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卨尚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从而将美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提出以儿童为根本,在审美教育中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美育;同时提出婴儿出生后为其提供优美的环境,入幼儿园后,更要重视儿童的美感发展。他还设置美术馆,举办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召开儿童艺术展览会审查会,编印《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和《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报告》,为儿童美术教育做出了贡献。

 

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是从20世纪开始的。辛亥革命以后,按照西方模式,学习西洋绘画和西洋音乐的艺术专科学校相继成立,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探索和开创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

 

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予以制止,他的思想对当时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指出:“做一桩事情,画一幅图画,写一张字,能自慰和慰人就叫作美。”同时他还认为真、善、美合一的教育,必须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陈鹤琴等人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采取了一些平民化、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艺术教育活动。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对包括造型性游戏在内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迸行了研究,他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中都设专章论述了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玩具,对儿童游戏发展的价值、游戏的学说和种类等理论作了阐述,并进行了儿童游戏发展的实验。他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知儿童之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绘画”的主张。关于艺术教育中技能技巧训练和儿童个性、创造性培育的关系问题,陈鹤琴在《创造的艺术》一文中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但是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儿童,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断画不出很好的作品。艺术是一定要教的,我们人类所冇的经验,是应巧利用的,不然让儿童自己去瞎摸,就是摸了一辈子顶多不过能画出像初民时代的作品罢了。但是技能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应当怎样教,这是我们研究教育的应当解答的。”经过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大概儿岁、十岁以前,要注意想象的一面,就是注重儿童天真的作品,就是尊重儿童的个性。”也就是说,陈鹤琴先生认为,至少在幼儿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技能、技巧的训练相比较而言应是第二位的。1923年,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他将艺术纳入幼稚园教学内容之中,在造塑美术教学中,主要围绕某个主题来展开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及图画活动。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就参照了陈鹤琴的研究成果。

 

相关知识 - 技法

绘画初学者要知道的绘画辅助工具

绘画初学者首先要知道的绘画辅助工具:工具箱、可塑橡皮、橡皮、纸笔、固定液、美工刀
 绘画知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在幼儿园主题教育课程背景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综合主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绘画知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与美工区的关系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与美工区的关系: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与美工区或美工坊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中两个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美术教育微系统中互为依托的两种教育活动形式。
 绘画知识

西方古代儿童美术教育

西方古代儿童美术教育:西方美术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雅典的教育重视智育、德育和美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绘画知识

西方近代儿童美术教育

西方近代儿童美术教育:卢梭认为对儿童实施美术教育是以感觉与形象训练为目的的。绘画能训练儿童观察的敏锐性和触觉的真实性。
 绘画知识

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

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儒家十分强调礼、乐的美育作用,认为礼能使人的外在行为得到规范,乐能使人的内在精神得到陶冶。
 绘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