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山水画中的树法特征

所属分类:了解美术 > 国画知识 > 正文

五代山水画中的树法特征

 

1.荆关一路

五代荆关一路中原山水画的总体特征包括整体审美,我们在上文都有所涉略,在此,我们所强调的是:相比较与《关山行旅图》等等一类传为关仝画作来看,传为关仝《秋山晚翠图》中的成熟的笔墨与树石造型还是能清晰看出唐画与宋初山水绘刚间的传承关系。画面中树法造型丰富而充实,笔法厚重而灵动,是一件极为成熟的全景山水佳作,就算不是五代,也应是宋初(与范宽《溪山行旅图》相比)的佳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一番。

对关仝《秋山晚翠图》(传)中的主丛树的笔墨、造型的解渎
对关仝《秋山晚翠图》(传)中的主丛树的笔墨、造型的解渎

2.董巨一路

五代山水所代表的另一路便是董巨山水画了,关于董源山水画,笔者在别的论述中一直提及:董源山水画在当时记载中只是泛泛提及,还远不如巨然,宋有米芾嘉以褒扬,元之后(主要是汤垕品评)其地位一路飙升,特別是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董源一跃成为继王维之后的南宗文人画始祖。虽巨然传画也多有争议,似我们对实物影印细读中,发现:相比与董源的“潇湘三图”以及《龙宿郊民图》、《寒林重汀图》等图,传为然的《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技法上更为完备,也更具有五代南方山水画的总体特征,作为山水画研习者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忽视文化养分。

对传为巨然《万壑松风图》中的树木笔法的解读
对传为巨然《万壑松风图》中的树木笔法的解读

 

我们首先从树法上来看,由于南方自然地理较为秀丽舒缓,雨水也多于北方,水土滋润、云蒸霞蔚正是南方山水的显著特征,故而董巨画中所描绘的树身也较荆关一路多为圆润和直挺。从笔法比较来看,董巨笔线绵长、委婉,线条随之伸展,较少弯折,以此平缓节奏来较好地表现出南方树木的生长特性。不同于中原地带的李郭派,画中描绘的树木笔法的多分笔、用笔多强烈的提按、顿挫与节奏感。

对传为巨然《秋山问道图》中的树木笔法的解读
对传为巨然《秋山问道图》中的树木笔法的解读

董巨画中的树根表现往往多采用没根法,米芾《画史》中论及董源的山水时曾用“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来形容,从细节来讲,树根隐没正是江南山水特征的一种表现。相比于李郭派,董、巨的出枝较少出现枯枝,而采用墨点较多,鹿角加叶等法来表现南方树木葱郁之貌,树叶多用双钩法、多呈“介子”、“个”、“分”字法,而松针的画法多用扇形针法,少见攒针,这是由于在海拔600米以上,山体之松才逐渐由马尾松转变为迎客松,也因南方地理位置、多水气等因素,董巨松树造型往往偏向马尾松或扇形针一类。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事实便是,经多方的考据与考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卫贤的《高士图》乃定为五代南方山水绘画真迹!而藏于台北故宫的赵幹的《江行初雪图》更是无可争议的五代画作,甚至于其画的提款竟是风流天子李煜的亲笔!这对传统山水画的研习者而言,简直是如获至宝,对他们的笔墨解读也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相关知识 - 技法

水墨画技法之吸墨法

水墨画技法之吸墨法(老梅枝干以吸墨法处理的步骤图)。吸墨法是利用处理过的宣纸易渗透的性能,在画幅下衬纸,并对画上的墨色根据需要进行局部冲洗,运用衬纸吸收的技法
 国画知识

水墨画技法之点水法

水墨画技法之点水法(藤罗花点水法)。方法是:先以淡墨或淡色点写花头,再蘸清水点写花瓣中间。点在画面上的水分立刻将墨色排遣开去,从而产生透明灵动的感觉。
 国画知识

水墨画技法之热压法

水墨画技法之热压法(热压法作画的步骤)。运用热压法作画,须找一把电熨斗备用。作画时先取一张普通的白纸,根据画面的需要刷上大片墨色,再取作画用的宣纸揉皱覆于墨纸上
 国画知识

水墨画技法之用胶法

水墨画技法之用胶法(用胶法绘制《月夜寒雀图》的步骤)。用胶法也可用于一般宣纸。它主要是利用胶水干后不易进墨的特性,来表现需空出的物体的。
 国画知识

水墨画技法之脱胶法

水墨画技法之脱胶法(绘制《松石图》时运用脱胶法的过程)。冲水脱胶前,可先将画面揉皱,并以电熨斗将无需冲去的墨迹固定,而后再立起来冲水脱胶。
 国画知识

水墨画技法之冲墨法

水墨画技法之冲墨法(《寒雀图》的绘制步骤)。冲墨法利用了洗衣粉宣纸落墨后,墨色易于排遣的性能,乘墨色未干时洒水冲墨,可使墨色流动起来,产生各种具有动感的肌理效果。
 国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