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厾法是从没骨画法发展而来,不用线条勾勒,而是以墨或色直接点厾成形的画法。它全凭快意为佳,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
从水分上看,可以用湿笔点厾,显示湿润淋漓的气势(图4-59)。也可以用枯湿相间笔法点厾,来捕捉飞白相生的趣味(图4-60)。从明度上看,可以用深浅不一的颜色点虱,突出体积关系(图4-61),也可以用一种色阶的颜色点厾,追求平涂效果(图4-62)。
从笔触上看,可以在熟纸、熟绢上点厾,让颜色流淌不定(图4-63),也可以发挥生宣落墨即见笔痕的性能点虱。如图4-64与图4-65中,画家分别利用皮纸与生宣在受墨性能上的差异,点a出完全不同的笔墨效果,前者笔痕几乎看不到,后者各种大小不一的墨块清晰可见。而图4-66中画家则让生宣凝墨成影的特性得到另外一种方式展现,笔痕与物象的结构之间有着恰当的对应关系,环环相接,丝丝入扣,造成一种玻璃质地般晶莹透亮的特殊趣味。
双勾法是以墨或色直接勾出形象的画法。写意画的双勾法不同于工笔画的白描法,线条更加简练、槪括,形态取自真草隶篆等书法中的笔法,突出笔墨自身趣味,因此双勾法实则对画家的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图4-67中的树干是用速度稍快的行草笔意轻松勾出,而果实则用较慢的篆隶笔意凝重勒写,雄健如钢铁般的线条使石榴的外形已突破原有的果实基本形槪念,更像是块坚硬的石头。
在绘画实践中,完全用双勾法表现的实例并不多见,大多数的作品混合使用点a法和双勾法,以使得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表现方法更加丰富。一般来说,勾点法包括勾花点叶法和点花勾叶法两种形式,图4-68采用了典型的勾花点叶画法,而图4-69的牡丹花头含混使用了点技与双勾;图4-70构图上穿插使用勾花点叶和点花勾叶两种形式,图4-71则让两种勾点形式在构图与色彩上截然对立。
兼工带写法是融合工笔和写意特点的一种画法,它既发挥了工笔画对细节刻画的长处,又突出了写意画的笔墨趣味,是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兼工带写实际上不一定是工写各半,往往是“工中带写”或是“写中寓工”,表现手法十分多样。
图4-72是工写各半的画法,昆虫完全采用工笔,花卉则是大写意,两者对比强烈,相映成趣。图4-73。为偏向工笔一路的兼工带写画法,动植物多以细线勾勒而成,染色法于工笔也十分接近,但由干水墨滋化的存在,整体感觉比纯粹的工笔画要随意和松灵,又比一般写意画要细密繁缛些。图4-74代表了一种更为普遍的兼工带写画法,它用各种形状不同、深浅不一的笔触,顺着牡丹花头的碗状结构,多次累积点虱花形。色彩上它尊重客观对象,明暗关系符合实际情况,笔触的大小和形状也多模仿自真实花瓣,因而这种画法很好地表现了自然界花卉的个体差异以及它们在平面上的立体感。虽然这种画法外表看起来显得格外谨愤与刻意,但由于画家在写实与写意、细致与粗放之间的分寸拿捏得十分得当,故并不让人觉得做作。比如花头的光感是通过固有色的变化来展现,并不涉及环境色,所以画面的立体感是适度的;细微之处的笔触是趁湿叠加,所以自然滋化的韵味依然很足;而大块头的笔触则完全保留了大写意画轻快、随兴的书写习惯和笔墨趣味。